蝙蝠侠都畏惧的反派 !揭露哥谭的梦魇 小丑黑化的全过程!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奕史记
编辑 | 奕史记
前言
电影《小丑》(Joker)是由导演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执导,于2019年上映的美国心理惊悚片。该电影以传统漫画英雄角色小丑为原型,深刻描绘了主人公亚瑟·弗雷克(Arthur Fleck)从一个社会边缘人物变成小丑的心路历程。
电影概述
故事背景设定在1981年的哥谭市,这是一个犯罪横行、社会动荡的城市,主人公亚瑟·弗雷克是一名半职业的小丑演员,但他的生活却并不如意。
他身患笑症,每当他感到紧张或者悲伤时,他都会不受控制地发出刺耳的笑声,这成为了他在社交场合遭受嘲笑和孤立的原因之一,亚瑟还照顾着患有智力障碍的母亲,但他们生活在贫困的边缘,对于他来说,生存是一种挣扎。

在影片的开端,观众就能感受到哥谭市的阴暗氛围和人们的冷漠,亚瑟饰演的小丑角色往往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而他也渴望被认可和喜爱,但现实却对他这样的边缘人物毫不宽容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但他的幽默并未受到赞赏,反而引发了不愉快和暴力。
随着剧情的发展,亚瑟遇到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包括遭遇社会上的暴力和受到家庭成员的背叛。
在他最困难的时刻,他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发现一切都是谎言,这一系列打击使得他的内心逐渐崩溃,他开始逐渐迷失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电影的高潮部分展现了亚瑟最终堕落成为邪恶的小丑,他不再是一个试图用幽默来获取认可的梦想家,而是化身为一个对社会不满、愤怒和疯狂的杀人狂魔。
他的行为吸引了一群无视贫富差距的社会底层民众,他们将他视为自己的代言人,开启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暴力行动。

整部电影紧张激烈的节奏和阴郁的氛围,带领观众走进了亚瑟的内心世界,通过亚瑟的视角,观众得以了解他是如何在社会的冷漠和不公正中逐渐堕落的。
《小丑》不是一部普通的超级英雄片,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将观众带入一个黑暗且令人不安的心灵之旅。
人性的深渊
电影《小丑》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深渊,呈现了主人公亚瑟·弗雷克在社会的边缘挣扎、心理疾病和孤独感的演绎。他是一个在现实中被遗弃的人,在心灵深处承受着无尽的痛苦。
首先,亚瑟的心理疾病成为他与社会隔离的原因之一。笑症使他在不恰当的时候发出刺耳的笑声,他无法控制这种情绪的爆发,这使得他在公共场合遭受嘲笑和孤立。
这种心理障碍让他陷入到一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中,他努力去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却不断受到冷嘲热讽,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
亚瑟在家庭中也受到了冷漠和伤害,他照顾着患有智力障碍的母亲,但母亲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他们生活在贫困中,居住在破败的城区,被遗忘在社会的角落。
这种家庭环境使他渴望着得到家人的认可和关爱,但又始终感觉孤独无助,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亚瑟对社会不公正的敏感让他感到绝望,在哥谭市这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城市,社会底层人民一直受到压迫和忽视。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亚瑟看到了这种社会现实,而他自己也成为了这种不公正的牺牲品之一,他愤怒于社会的冷漠和不公,然而他所采取的暴力行为也成为了他自己人性深渊的反映。
《小丑》通过生动刻画主人公的内心挣扎,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性,亚瑟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对爱和被爱的渴望,但他生活在一个缺乏温情的世界里。
这种绝望的情感使他的内心逐渐崩溃,最终演变成了一个邪恶的小丑,电影通过这个角色的塑造,向观众传递了对于人性深处阴暗面的思考。
人性的深渊在《小丑》中不仅仅体现在主人公身上,还延伸到了整个社会,影片中的哥谭市是一个堕落、腐败和道德沦丧的城市,人们对于他人的苦难漠不关心,在这样的环境下,亚瑟的堕落成为了社会矛盾和动荡的一种表现。

电影《小丑》成功地将人性的深渊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一个在现实中被遗忘和忽视的人是如何在心灵深处逐渐崩溃的过程。
这种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不禁反思:是社会导致了他的堕落,还是他本质上就是一个邪恶的人,通过这种引人深思的表现手法,《小丑》成为了一部触及人性深处的电影,让观众在剧情中产生共鸣与思考。
社会的反思
电影《小丑》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一个反派角色的故事,它更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影片通过哥谭市这个虚构的城市和亚瑟·弗雷克这个边缘人物的故事,深刻反思了社会的冷漠、社会分化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忽视。
影片展现了一个虚假而冷漠的社会,哥谭市被描绘成一个犯罪横行、腐败的城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充满了敌意和怀疑。

影片中的角色往往披着面具,隐藏着真实的自我,展现了一个虚假的社交场景,亚瑟·弗雷克所在的社会对他的心理疾病缺乏理解和同情,他的尴尬和笑症反而成为他人取笑的对象这种社会对弱者的无情排斥和嘲笑,加剧了他的心理崩溃。
电影通过社会的分化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影片中,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底层民众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而富裕阶层过着奢华的生活,毫不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
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社会治安的恶化,让哥谭市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亚瑟的心灵深处的崩溃正是这种社会不公正的反映,他成为了整个社会内心阴暗面的代表。
电影对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提出了警示,亚瑟·弗雷克是一个身患心理疾病的边缘人物,他在需要帮助和理解的时候遭受了冷漠和排斥。
他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关注,使得他的情绪逐渐失控,这也提醒了观众社会应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而不是让他们在孤独和痛苦中挣扎。

电影《小丑》通过哥谭市这个虚构的城市和主人公亚瑟·弗雷克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困境。影片通过呈现虚假而冷漠的社会,社会分化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对观众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观众在电影中不禁思考:社会是否应该对弱势群体负起更多的责任,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通过对社会的反思,电影《小丑》引起了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具有深远的意义。
角色塑造与表现
《小丑》的成功除了离不开出色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也得益于对角色的出色塑造和演员的精湛表现,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在饰演亚瑟·弗雷克这一角色上表现得异常出色,他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华金·菲尼克斯的演技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他为了塑造亚瑟这一角色进行了严格的减肥和身体改造,使自己更好地进入角色。

在电影中,他通过精湛的表演将亚瑟的心理痛苦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演技的展示,而是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观众在电影中能够感同身受,对亚瑟的命运产生共鸣。
华金·菲尼克斯在影片中将亚瑟刻画成一个脆弱而又复杂的角色,他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痛苦,每一次不受控制的笑声都是内心孤独的呐喊,他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完美地传递了亚瑟的情绪,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更是达到了顶峰,他将亚瑟从一个失败的喜剧演员演变成邪恶的小丑,完美地展现了角色的心理转变。
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亚瑟内心的疯狂和愤怒是如何逐渐积累并爆发的,这种出色的表演为整个电影增色不少,也为华金·菲尼克斯赢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在角色塑造方面也功不可没,他选择将小丑这个传统反派角色重新定义,不再将他塑造成一个简单的邪恶角色,而是着重刻画了他的人性和心理转变,这种更加真实和深刻的角色塑造,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

华金·菲尼克斯的出色表演和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精湛导演技巧为电影《小丑》增色不少通过对亚瑟·弗雷克这一角色的深刻塑造和表现,影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黑暗而扑朔迷离的心灵之旅。
华金·菲尼克斯的出色表演也使得影片在观众中赢得了高度评价,成为了一部具有影响力和深刻内涵的电影。
影片风格电影
《小丑》在影片风格方面展现了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独特视觉表现和情绪表达,影片的整体风格强烈,深邃而又压抑,为观众打造了一场黑暗的心灵之旅。
影片的画面色调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采用了暗沉的色调,以灰暗和棕褐色为主调,营造出一种压抑和阴郁的氛围。

这种画面色彩的处理让观众感受到了整个哥谭市的阴暗和动荡,也更好地呈现了主人公亚瑟·弗雷克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影片运用音乐和音效也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体现,电影的音乐由汉斯·季默(Hildur Guðnadóttir)创作,他的音乐为影片增色不少。
音乐的悲壮和压抑为影片的情感表达增添了更多的力量,尤其是在高潮部分,音乐的节奏和氛围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紧张感和激烈感。
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环境音效,比如街头喧嚣、城市嘈杂声和心跳声等,使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亚瑟的内心独白。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是其独特风格的体现,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距离镜头,凸显了角色的表情和情绪。

这种镜头语言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心灵挣扎和痛苦,影片的镜头运动也充满了张力,时而快速而紧张,时而缓慢而凝重,完美地配合了剧情的节奏和情感的变化。
除此之外,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视觉效果,如镜像和幻觉,增加了影片的奇幻感和不确定性,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扑朔迷离,这种视觉效果使得影片更具有吸引力和观赏性。
是什么让小丑变成了“小丑”?什么时候变成了“小丑”?
他从开头笑到结尾,酸甜苦辣尽在他的笑声之中,一路笑到了奥斯卡的领奖台。他叫小丑,华金·菲尼克斯 的小丑。

华金·菲尼克斯的小丑
曾经《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的小丑,凭借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了无冕之王的称号,意外离世后,坊间立下FLAG“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

希斯莱杰的小丑
菲尼克斯的出现,竟让谁是最好的小丑,重新打上了问号。

两个小丑及演员
这一期,我们就来细聊菲尼克斯演绎的《小丑》。
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主人公是什么时候成为的小丑?

从什么时候开始,主人公变成了小丑?

是开枪杀死第三个精英男吗?是枕头摁死自己的养母吗?是乱刀捅死老同事吗?还是拔枪打死自己的偶像主持人?
都不是,亚瑟从一开始就是不折不扣的小丑 ,正如他在电影中第一次示人的画面,化着小丑的装束,右眼淌着泪滴,但你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这,才是最可怕的。

复盘这部电影,我觉得首先要澄清一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看完全片,我对小丑所谓的“悲惨遭遇”,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小丑所犯下的那些罪孽,我认为没有一件是值得被原谅的 。
导演的叙述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看似全片都在给小丑的步步黑化,找到一个又一个合理的理由,但用一个黑暗的理由,去引爆一个更加黑暗的动机,并不是负负得正的关系。
半只猫并不认为,是亚瑟坎坷的命运,造就了小丑。亚瑟从电影的第一秒一开始,就已经是小丑。

接下来请随半只猫从头再来复盘一下,主人公亚瑟所谓的“不公命运”

电影一开始,亚瑟被一群小混混抢走了广告牌 ,骗到小巷子里暴揍了一顿。这确实是个毫无礼貌,倒霉透顶的开场,但是,请你努力回忆一下,但凡是一部超级英雄的电影,尤其是DC的电影,哪一部没有阴暗角落里街头暴力的场景。

说得极端一些,蝙蝠侠 的傲然正气,都是从相同的场景里造就出来的。电影结尾时托马斯韦恩夫妇被杀的地点,不就是这阴暗的角落嘛。

然后是被刻画为尖酸刻薄,不近人情形象的上司 。先是要求亚瑟偿还广告牌 ,否则就扣工资 。亚瑟的脸上写满了委屈,自己分明是个受害者。
接着,因为亚瑟不小心在儿童医院掉出手枪 ,又把亚瑟狠狠臭骂了一顿,并开除了他,亚瑟因为一把不属于自己的枪丢掉了饭碗 。
倘若把自己代入的亚瑟视角,可能我们也会和亚瑟一样,想要狠踹垃圾桶解气吧。
可跳出电影,弄丢了东西要赔偿,在工作现场掉出手枪被开除,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
再后来,亚瑟在地铁上,遇到了那三个改变他一生的华尔街精英 。打死第一个人,尚且可以认为是自卫 ,打死第二个人,勉强可以说是激情杀人 ,打死第三个人,绝对就是天性释放 了。

再再后来,亚瑟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机,托马斯韦恩,蝙蝠侠的父亲 。

托马斯韦恩
当亚瑟去问托马斯韦恩讨要一个说法,还来的却是对方的一记老拳。
亚瑟只是想要个说,有错吗?并没有错。
但把人生的所有希望,全都孤注一掷地寄托在,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上,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布鲁斯韦恩的命运,原本就不属于亚瑟,曾经不属于,现在不属于,将来也不会属于他。
再再再后来,亚瑟来到阿卡姆疯人院 ,这个宿命缠身的DC反派的温床。

阿卡姆疯人院
在这里,亚瑟抢走了母亲的病历资料,在医院的楼梯井里一边翻看,一边哭天喊地。原来母亲只是个异想天开的精神病 。多么大的打击。
但下一个镜头,亚瑟冒雨回到公寓,直接来到单亲妈妈的房间里。虽然电影没有明确的交代,但是不难猜测,亚瑟一定是将母女二人残害之后,才走出的房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单亲妈妈之于自己,就如同托马斯韦恩之于母亲 。他们都是虚幻的爱人。

亚瑟又残忍地杀死了,那个给他手枪的同事 。
形式上,仿佛亚瑟是个快意恩仇,秉持原则的复仇者。
仿佛手枪,才是一切悲剧的导火索。
但这把手枪到达亚瑟手里时的真正目的,其实只是要让亚瑟保护好自己。
究竟是谁,让手枪走火打穿了邻居的墙壁;究竟是谁,没有保管好手枪,让它掉落在孩子们的面前;究竟是谁,管不住手枪上的扳机,连续打死三个人。都是亚瑟自己。这不是复仇,这是无差别的杀戮。
最后是脱口秀节目 上的高潮戏。

莫里秀
在这里亚瑟曾经离自己的梦想,如此接近。我很难精准地描述,亚瑟究竟是怀揣着怎样的心境走进节目。他深爱这个舞台,将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莫里,视作自己的父亲。但他又很清楚,节目邀请自己完全是想要取笑自己。但这也不重要了,站上舞台,完成自己的最终表达,同样可以让自己心满意足,也就是日记里他写给自己的那句话:我希望自己的死,能够比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亚瑟的日记
所以在上节目之前,他精心排练了一出名为“knock,knock”的情景喜剧,就是想在舞台上当着所有观众的面告别人世。从而让所有人记住自己。可是他最后显然改变了主意。
我们看到的,是主持人莫里频繁打断亚瑟,取笑亚瑟,整个节目就像亚瑟所说,就是为了寻他开心。
那是不是因为取笑所以惹恼了亚瑟呢,并不是。
真正把亚瑟惹恼的,并不是寻他开心,是世人对亚瑟的视而不见 ,是主持人对亚瑟的视而不见。当亚瑟说自己就是地铁杀人案的真凶时,主持人却质疑他,凭什么是你。这句话真正刺激到了亚瑟的神经。他本以为地铁杀人案这样的极端行为,终于让自己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上,找到了一些存在感,主持人却再次企图剥夺他的存在感,这才是压垮亚瑟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亚瑟痛批主持人不会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托马斯韦恩不会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但他忽略了一点,设身处地这个词,在他的身上压根就无法实现。他的口吻像是在代表社会底层,但他代表的根本不是社会底层,社会底层千千万万,也有苦难的,但也有幸福的,不是所有底层都只有解放天性这样一种归属。
归根结底,亚瑟会坠入深渊,都是他内心自己的选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他放弃了选择 。亚瑟并不代表底层,他代表的是混乱,是七种不同药物封印的身体,是无从识别随时爆发的情绪,是捉摸不定毫无秩序的行为逻辑,连他自己都无法定义自己,这叫他人如何设身处地。所以DC向来有种独特的人群分类方式——好人,坏人,还有小丑 。
如果不是生活的磨难造就了小丑,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小丑?

是哥谭市。

哥谭
这里的夜空总是阴云密布,怪异的哥特式建筑高高耸立,表面的浮华之下,暗巷里藏污纳垢。这就是哥谭市,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电影最开始就是从哥谭不堪入目的卫生状况,开始说起。底层的垃圾工罢工了十八天,这个城市,已经肮脏透顶,鼠患肆虐,不管是在街道,还是在地铁,看不到这个城市有一丝干净的地方,到处都是涂鸦和萧条。每一条垃圾如山的小巷子里,都滋生着犯罪。人们或是冷漠,或是无情,或是暴虐,或是残忍,让你根本察觉不到人的温度。带着小丑面具的市民,装满了前去市镇大厅的车厢,他们看似步调统一,但稍有推搡就扭打作一团,简直就是乌合之众。正应验了那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有人从希望中汲取力量,有人则从绝望中找到升华。这样的一座城市最终造就了小丑,也,造就了黑暗骑士。
最后,我想用电影反复使用的歌曲“That’s life ”来结尾。这首歌的台词,我认为才是导演真正想传递的人生态度。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们口中的生活你昨天还春风得意,今天就一败涂地但我知道,我会改变这种规律我会在明天重整旗鼓这就是生活啊,尽管听着滑稽有些人就是喜欢践踏别人的梦想但我不会被他们打倒因为在这个世界,无论发生什么,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我尝试过各种人生,酸甜苦辣我经历过起起伏伏,所以知道每一次跌倒我都会爬起来,继续为生活努力生活就是这样啊,我没法否认这样的事实我想过要放弃,但内心就是不甘再说,如果生活不值得为之一搏还不如驾鹤西去呢但如果生活真的没有丝毫波澜那我宁愿早点过完这一生

That’s life

感谢您对半只猫的支持
#小丑##漫改##华金菲尼克斯##经典电影##高分电影#
相关问答
小丑可以黑化死侍吗?为什么?
小丑也许可以让死侍帮他做事,但想要“黑化”死侍泯灭本心这几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其实只要清楚小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小丑这个角色是没有什么超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