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剪辑短视频 推荐——小可追太阳的短视频系列——火车呼啸中国!

用户投稿 17 0

推荐——小可追太阳的短视频系列——火车呼啸中国!

不知不觉,2025年已过半,好像什么都没做,时间便呼啸而过。

现今,社会阶层禁锢、经济停滞下行的大环境,多数人们单是努力维持现状都已经很困难了,只有时间还在不停地转,没人能阻止衰老。仿佛现在人的时间就不禁用了。一只无形的手掏空了我们的钱袋,又凝固了我们的笑容,还在我们脸上不停地画着皱纹,拿走了时间。多年过后,宏大叙事下的高谈阔论已经不再适合经历它的人们,我们清醒或混沌的只剩下悲观和躺平。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哀鸿遍野,适应能力极强的人们仍然能在短视频平台中找到能消解自己情绪的任何一种价值,替我自由、替我吃喝、替我高歌……的弹幕满屏飞舞的时候,时间就这样被拿走了。

从永远开启的镜头到永不息屏的移动终端,人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统统被晒到移动互联网上。疲倦的UP们乐此不疲的替粉丝记录着自由生活,牢笼里的粉丝们躲在灰暗角落不停歇的翻阅他人的人生,我们仿佛又重生般鲜活起来。在拍摄与播放、剪辑与上划间,时间被攫取,生命被消磨,他人即地狱、他人即自由,而我们又一次吃饱了情绪在深夜里睡去。

说到短视频,就在2025年上半年临近结束的时候,关注到一位叫“小可追太阳”的博主,他谋划开启了一个坐火车环游中国的短视频系列拍摄计划——火车呼啸中国,每经过一站便请当地人在明星片上写一段话传递给下一站的人。这很有趣,每一站、每一人、每段话能擦出什么火花,才追系列时,大家都不见端倪。

而小可镜头的第一站就指向——东北,从山海关出发“呼啸”东北三省。东北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中后,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如今这位共和国长子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之所以选择东北为开端,我想小可也有自己的考量,有机会可以请作者亲自回答。

又说到小可“呼啸”的交通工具——火车,其实是人类工业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而世界上广为“认可”的第一部公映的电影便是《火车进站》,它也代表了用影像记录时间的开端。我猜测小可博主可能也出于电影艺术上的考量,采取了火车这种既现代又陈旧的交通工具,环游和记录中国吧。

说火车陈旧,它有绿皮火车,代表着时代步伐的开端;说火车先进,它有时速几百公里的高铁,代表着时代的步伐滚滚前进。人们站在时代的《站台》上,几十年间,从绿到白,从慢到快,时间呼啸而过,裹挟着变革,留下的是衰败、是抛弃、是发展、是未知还有未来,还有那些挥之不去的过往辉煌,而这些对于现在东北三省的这片土地来说,形成的是辉煌与衰败的悲情时代对望。

我是从他的第20站双鸭山开始观看的这一系列的,本以为就是个“吃播游记”式的,但第一个镜头便是冬天里带着雪的火车从景深处向我而来,恍惚间就想起了纪录片《铁西区》里的镜头,给整处在时夏的我带来了一次寒凉的体感。确实没想到,一个博主的短视频的时效性差到能让粉丝们延时满足到冬天对撞夏季的清凉。

于是我又返回到这一系列的开端,是从山海关开始的。这仿佛一颗来自三十年前的子弹,正中我的眉心,我的回忆扑面而来。

小学时候,每逢暑假都会跟随父母去单位北戴河的疗养所避暑,时间不定,长的五六天,短的一天就返程。反复搜寻记忆,关于小时候去过的山海关,总是下着大雨,我和母亲在城墙上的拐角处冒雨拍过一些照片,父亲总是安排好行程的一切。在之后的数年间,每次回忆起在山海关的情形,都下着雨,父母领着还小的我,躲雨、小跑、上车又下车。那雨好像总在回忆里下着,还记得最高兴的一次是在山海关的商店里,父母给我买了一把宝剑,我喜欢的每天都耍,但最终那把剑也随着时间不知去向。我再去山海关的时候已是20年后,是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记得那天,天气热的很,儿子在古城里溜达溜达说不好玩,他勉强去城墙上拍了一张与我小时候一样造型的照片。也许数十年后,他的记忆里满是山海关的太阳和热,还有他的爸爸难为他与一个大炮拍照的记忆。

至于小可之后的站点,兴城、葫芦岛、锦州……沈阳等等,不少我也去过,通过这个系列的视频影片又勾起了关于这些地方的别样记忆。回忆在回旋,不管是之后小可是去到东北、西北还是华北、新疆……突然就想到了小可拍这个系列的意义。表面上他在拍摄东北的现在,实际上是在探究这位共和国长子的过往,最终这片土地的未来也会随着影片一分一秒的记录慢慢浮现在观众们的脑海里。

这就是小可追太阳——火车呼啸中国系列娓娓道来式的生活流的魅力,这些影像轻描淡写的记录着某个人的到来与离去,聊天与吃饭,陌生与熟悉,感悟与慨叹……当这些画面夹杂着关于某片土地上人文、历史、现今、过往的复杂情绪,并传递给观众们的时候,我想这个系列已经成功了。

推荐——小可追太阳的短视频系列——火车呼啸中国!

@小可追太阳

中国短剧出海美国:从文化输出到商业模式的逆袭之路

一、现象级爆发:中国小伙美国拍短剧年赚数千万

2025年6月,一则"中国男子在美国拍短剧年赚数千万"的消息引发跨境文化圈震动。32岁的青岛小伙王昊(化名)在洛杉矶创立的短剧工作室,通过复刻中国短剧的"爽剧"模式,在YouTube、TikTok等平台打造出多部爆款作品。其代表作《曼哈顿奇缘》系列累计播放量超4.2亿次,单部作品广告分成与付费订阅收入突破1200万美元,带动团队年营收达8500万元人民币,成为首个在美国实现商业闭环的中国短剧团队。

爆款案例拆解:《曼哈顿奇缘》的吸金密码

- 内容配方:融合"霸道总裁+穿越元素",女主角从中国外卖员变身华尔街精英,单集3分钟包含3个反转,第5集"电梯强吻"片段在TikTok播放量破1.7亿

- 变现模式:

- 平台分成:YouTube Premium订阅分成占比35%

- 品牌定制:为LV、特斯拉等品牌制作剧情中插广告,单条报价50万美元

- 独立变现:开发剧中同款服饰电商链接,转化率达18%

- 数据对比:

指标 《曼哈顿奇缘》 美国本土顶流短剧

单集制作成本 8万美元 15万美元

ROI 1:15 1:5

观众留存率 72% 58%

二、模式迁移:中国短剧方法论的跨洋复制

(一)工业化生产体系的输出

王昊团队将中国成熟的短剧工业化流程复刻到美国:

- 剧本工厂:雇佣中美双语编剧,采用"1个主笔+3个助理"模式,每周产出20集剧本,核心冲突模板源自中国网络小说Top100榜单

- 拍摄流水线:固定3个摄影棚,使用大疆如影S稳定器+索尼FX6摄影机,单集拍摄时间压缩至4小时,比美国传统剧组效率高3倍

- 数据中台:接入国内研发的AI剪辑系统,自动识别观众热区(如第1分23秒必出现高潮),将完播率提升22%

(二)本土化改造的关键动作

1. 文化转码:

- 将中国"彩礼纠纷"改为"遗产税风波","婆媳矛盾"转化为"跨种族婚姻冲突"

- 加入美国特色元素:超级碗彩蛋、硅谷创业梗、Hip-hop背景音乐

2. 渠道适配:

- YouTube侧重长剧集(10-15分钟),主打家庭伦理题材

- TikTok专注"3集迷你剧",用#ChineseShortDrama标签引爆挑战赛

- 开发独立APP"DramaNow",采用中国"免费前3集+付费解锁"模式,付费转化率达9.7%

(三)成本控制的东方智慧

- 演员策略:启用UCLA戏剧学院学生+华人网红,主演片酬仅为美国三线演员的1/4

- 场景复用:同一公寓场景通过软装改造,分别饰演穷学生出租屋与富豪 penthouse

- 技术平替:用Unreal Engine虚拟制片替代部分实景拍摄,特效成本降低60%

三、行业冲击:搅动美国娱乐产业的"中国鲶鱼"

(一)传统内容方的应激反应

- 好莱坞大厂动作:

- 网飞紧急成立"Short Form Content"部门,挖走王昊团队2名核心编剧

- 华纳兄弟以2000万美元收购3家中国短剧出海公司的美国分公司

- 数据反噬:美国本土短剧投资2025年同比增长40%,但ROI下降至1:3.2,中国团队的低成本高效率形成降维打击

(二)文化认知的微妙变化

- 观众调研:

- 68%的美国Z世代认为"中国短剧比本土剧更懂节奏"

- 42%的中年观众通过短剧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如麻将、汉服)

- 学术讨论:哈佛大学东亚系开设《中国短剧的叙事经济学》课程,分析"快节奏叙事对美国观众注意力模式的重塑"

(三)监管层面的潜在挑战

- 内容审查:加州议员提出《短剧内容规范法案》,要求海外团队本地化率达60%

- 劳工争议:美国演员工会(SAG-AFTRA)抗议中国团队"破坏行业薪酬标准"

- 数据安全:FBI介入调查某短剧APP的用户数据流向,此事导致该APP下载量暴跌35%

四、生态构建: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

(一)跨境服务体系成型

- 技术服务商:

- 阿里云在洛杉矶部署短剧云剪辑平台,支持中美团队实时协作

- 秒影工场推出"美国版"智能分镜系统,内置好莱坞经典镜头模板

- 人才中介:

- 北京某文化公司建立"中美短剧人才库",已输送导演、剪辑师等专业人才200+

- 纽约大学开设"短剧制作实训营",中国讲师占比达40%

- 资本涌入:红杉中国设立5亿美元"跨境内容基金",专项投资短剧出海项目

(二)产业链协同案例

王昊团队与国内企业的协同网络:

- 剧本源头:阅文集团提供海外改编权,《赘婿》《斗破苍穹》等IP已开发短剧版

- 拍摄支持:大疆提供定制化拍摄套装,包含无人机+稳定器+跟焦系统

- 发行赋能:字节跳动海外团队开放TikTok For Business广告后台,精准定位华人和文化好奇者

(三)文化反哺现象

- 词汇输出:"爽剧"拼音"Shuangju"被收入韦氏词典补编,定义为"Fast-paced drama with constant climaxes"

- 审美影响:美国本土短剧开始模仿中国"冷色调打光+大字幕特效"的视觉风格

- 模式回流:HBO Max推出的《西海岸故事》采用中国"先网后台"发行策略,首播收视率提升27%

五、未来展望:下一个千亿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一)技术驱动的升级方向

1. AIGC应用:

- 百度文心一言已实现"输入500字梗概自动生成完整剧本"

- 商汤科技开发虚拟演员系统,可一键生成美式面孔的AI主角

2. 沉浸体验:

- 爱奇艺VR团队在测试"互动短剧",观众可切换剧情分支

- 元宇宙剧场计划:在Decentraland搭建虚拟摄影棚,实现中美合拍无缝对接

(二)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

风险类型 具体表现 应对方案

文化冲突 种族梗使用不当引发争议 建立跨文化审核委员会

政策变动 美国限制海外内容补贴 与本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

内容同质化 爽剧模式审美疲劳 开发"悬疑+科幻"等多元题材

数据合规 GDPR导致用户获取困难 部署本地化数据中心+区块链存证

(三)行业预测2025-2030

- 市场规模:中国短剧出海收入有望在2028年突破1200亿元,占全球短剧市场的35%

- 竞争格局:前10大玩家中将有6家中国背景公司,形成"技术+IP+渠道"的立体竞争

- 文化影响:中国短剧可能成为继功夫电影之后的新一代文化输出载体,重塑西方对中国的认知

当王昊团队在洛杉矶的摄影棚里喊出"Action"时,镜头里演绎的不仅是虚构的故事,更是一个东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异国土壤的生根发芽。从青岛海边的梦想,到曼哈顿摩天楼间的商业奇迹,中国短剧的出海之路证明:在内容产业全球化的今天,那些源自本土的生活智慧与创作方法论,经过创新转化后,完全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赢得掌声与财富。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每一部爆火的短剧都是一张文化名片,每一次商业模式的成功都是一次文明对话的契机。或许正如《曼哈顿奇缘》的台词所说:"梦想没有国界,好故事总会找到它的观众。"

相关问答

我把一部国内的电影剪辑成了三分钟的短片,算不算侵权-免费...

关于我把一部国内的电影剪辑成了三分钟的短片,算不算侵权的律师回答如果是介绍、说明、评论的话不侵权针对视频剪辑算不算侵权的规定,如果为个人学习、研究或...

现在国内影视后期用的剪辑软件是什么?

相比之下,EDIUS占用空间比较小,兼容性没有pr好,但是对电脑的配置要求比较低,特效方面也没有pr强大,多机位剪辑感觉要比pr容易操作,总体来说操作方面是比pr...2、...

剪辑一条5分钟的视频一般收费多少-ZOL问答

剪辑一条五分钟到视频多少钱,这个是没有标准啊!剪辑一条普通人的流水账记录视频很简单,但是想要剪辑电影那种特效大片就很难很贵。按照普通的一般是几十到几百...

视频剪辑制作价格一般是价钱?-ZOL问答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工作室和个人需要剪辑大量的视频来包装品牌,并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由于每天都需要更新并发布新内容,因此剪辑师供不应...

vivo手机怎么把视频剪短-ZOL问答

宝子,vivo手机本身不支持剪辑视频。你得去应用商店搜像视频剪辑器专业视频编辑这类软件来剪视频。下面是操作步骤哈。首先,在手机桌面找到应用商店,就像下面...

有谁知道国内怎么看经外国配音,剪辑过的国产电视剧?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还是给老外留点脸面,给国内网友省点板砖吧😔,这个事儿非巨匠不能为:可惜金庸老先生无意于此,倘若胡适尚在应该可以翻翻甄嬛传,李...

国内流行的AI辅助视频剪辑工具有哪些?-ZOL问答

AI技术飞速发展之际,视频剪辑工具也在持续进化。今天,给大家深度介绍下国内顶尖的AI视频剪辑工具——万兴播爆。万兴科技旗下有款跨境全场景数字人服务AI视频...

国外什么短视频app可以在中国看-ZOL问答

但是大多数人做短视频,都是冲着流量变现去的,这样明确的目的,显然不是随便拍拍就能达成的,所以第二种方式更加适合,虽然第二种方式门槛比较高,但是定位更加明确...

抖音上可以随便发影视剧中截取的视频吗?-ZOL问答

但是如果你进行加工处理,并进行二次创作这种行为就是人民常说的"视频剪辑",截取片段编辑后进行播放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宣传影片,只要你不是恶意截取片段...

剪切黄家驹客串中国好歌曲的是哪一期片段?

香港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于1993年6月30日在日本去世。也许你看过一个视频是黄家驹在中国好歌曲上演唱,这个视频是网友为纪念黄家驹而制作的,其实并无这一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